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之事才能顺理成章,言多有失,其它的话便不必让犰委说了。
众人不知道其中真相,心道:“若非如此,国君怎会拔剑向迎自己回城的人下手?”
田恒叹了口气,还未说话,田逆早在一旁大喝道:“虽是国君自己失手,你也是犯了弑
君的大罪!”抢上身来,飞起一脚向犰委踢来。
犰委大骇,欲要躲避,却被田恒牢牢地抓住,动弹不得,田逆一脚踢在犰委胸口,这时,
田恒的手一拂,手指飞快地在犰委的喉上捏了捏,犰委嗓子剧痛,吐了一口血,向后跌倒,
口中“咿咿唔唔”地说不出话来。
原来,他的喉骨被田恒捏碎,虽能出声,却不成言语。田逆假装暴怒踢人只是为了掩人
耳目,田恒趁田逆那一脚时暗施辣手,在场众人正乱着,自然是未看出来。
田逆拔出剑来,作势要杀犰委,田恒拦住他,道:“慢着,留下活口,此人是本相的门
客,今日犯了弑君大罪,若一怒杀却,难免他人在背后说三道四。不如先留下他的狗命,待
审结之后,再行处死未迟。说不定这背后有人指使,也未可知。”
其实,在场中人虽不敢出声说话,却无不怀疑犰委弑君是田氏主使,但听田恒这么一说,
便想:“原来犰委胆大忘为,弑害国君,其实与田氏无关,多半另有主使之人。”
田恒命人将犰委关起来,到了此时,犰委就算是奇蠢如猪,也知道自己是众矢之的,成
了这次弑君犯上的替罪羔羊。
田恒这才呼天抢地,向载着齐简公尸首的辎车扑了过去,将齐简公的尸首小心抱了下来,
向公宫方向踉跄而去,众齐臣跟在其后大哭,周围和沿途的百姓也都伏在地上,随着众人痛
哭流涕,此时就算是新娶妻室,哭不出来也要在眼中重重揉出几滴辛酸之泪来。
田恒一面哭着,一面偷眼向怀中的尸首瞧去。只见齐简公虽死,脸上却挂着极复杂的神
色,其中有惊恐、忿怒、伤感等诸多表情,田恒心中暗叹道:“其实我并不想杀你,冒天下
之大不讳,可你宠信家奴便罢了,谁叫你不知深浅,受了阚止的耸恿,一心想对付我们田氏
一族?”
1天之方难,无然宪宪:出自《诗经·大雅·板》。
2烛:火把。并非后世的蜡烛。春秋时并无蜡烛与油灯,将火把插在墙上,或是插在特制的
金属或竹木架上照明,称为烛。
3齐简公:姜壬,齐悼公之子,公元前485年,田乞杀齐悼公,立其子姜壬为君。齐简公任
用亲信阚止,谋逐田氏。公元前481年,齐简公被田恒所杀,在位四年。齐简公是其谥号,
死后由臣子所评定,因此姜壬在生之时,绝不可能有“齐简公”这个称谓。但小说为了方便
读者阅读,以齐简公称谓其人。后文的周王、诸侯,都以谥号称谓,以方便阅读。周制,从
周文王到周懿王,王号都是自称,其后从周孝王开始用谥号,死后由群臣按其在世之功,评
以谥号。此制也沿用于各封国诸侯,只有楚武王熊通在位三十七年后,自称武王,其后的楚
王也用谥号,不称王职者便不谥王号,如楚文王之长子在位三年,无一政所出,死后谥曰“堵
敖”,其弟谥“楚成王”。卿大夫也有谥号,譬如赵鞅谥号为赵简子,田恒谥号为田成子。
4阚止:有的史书上又叫监止,原为齐简公的家臣,受宠,齐简公为君后,重用阚止为政,
谋逐田氏,公元前481年,被田恒所杀。
5田恒:春秋时齐国大臣。妫姓,田(陈)氏,名恒,后人因避汉文帝刘恒讳称
他为田常,谥号田成子。田乞之子。齐简公时,他与阚止为左右相。因不能相下,
乃复修其父之政,继续以大斗出,小斗进的方法笼络民心。公元前481年杀监
止和齐简公,立简公弟骜为平公,自任相国,扩大封地,尽诛公族中强者,自此
田氏专国政。三传至太公和,田齐正式取代姜齐。
6子我:名我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说他的孔子七十二弟子中的宰予,宰予昼寝,被孔
子斥责:“朽木不可雕,粪土之墙不可污”。唐代司马贞《索隐》疑此说把阚止当宰予,并说
阚止字我,也是子我。小说中按《史记》记载。《史记·田敬仲完世家》中记载:子我者,
监止之宗人也,常与田氏有却。田氏疏族田豹事子我有宠。子我曰:“吾欲尽灭田氏适,以
豹代田氏宗。”豹曰:“臣于田氏疏矣。”不听。已而豹谓田氏曰:“子我将诛田氏,田氏弗先,
祸及矣。”子我舍公宫,田常兄弟四人乘如公宫,欲杀子我。子我闭门。简公与妇人饮檀台,
将欲击田常。太史子余曰:“田常非敢为乱,将除害。”简公乃止。田常出,闻简公怒,恐诛,
将出亡。田子行曰:“需,事之贼也。”田常于是击子我。子我率其徒攻田氏,不胜,出亡。
田氏之徒追杀子我及监止。名前加“子”,是一种尊称,类似后世的“先生”。“子我”就类
似于“我先生”,后文的子路、子剑类似于路先生、剑先生。
7子路:仲由(公元前542~480年)字子路,又字季路,鲁国卞人,孔子得意门生,以政
事见称。为人伉直鲁莽,好勇力,事亲至孝。除学诗、礼外,还为孔子赶车,做侍卫,跟随
孔子周游列国,深得器重。孔子称赞说:“子路好勇,闻过则喜。”初仕鲁,后事卫。孔子任
鲁国司寇时,他任季孙氏的宰,后任大夫孔俚的宰。卫庄公元年(前480年),孔俚的母亲
伯姬与人谋立蒯聩(伯姬之弟)为君,胁迫孔俚弑卫出公,出公闻讯而逃。子路在外闻讯后,
即进城与叛军交战。交战中子路的冠缨被击落,子路道:“君子死,而冠不免。”系帽缨之时
被杀。
8孔子:孔子(公元前551~479年)名丘,字仲尼,鲁国人。父亲叔梁纥(叔梁为字,纥
为名)是鲁国出名的勇士,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。孔子三岁的时候,叔梁纥病逝,
之后,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。由于种种原因,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,但在治理鲁国
的三个月中,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。政治上的不得意,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
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。孔子曾任鲁国司寇,后携弟子周游列国,最终返回鲁国,专心执教。
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,开创了私学先驱。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,其中贤人七十二人,其中有
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。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,他在世时已被誉为“天纵之圣”、“天之木铎”、
“千古圣人”,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,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(圣人之中的圣人)、万世
师表。曾修《诗》、《书》,定《礼》、《乐》,序《周易》,作《春秋》。孔子的思想及学说
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孔子极为聪明好学,二十岁时候,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,被
当时人称赞为“博学好礼”。同时,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,身高九尺
三寸(今1.9米以上),膂力过人,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。并且,孔子酒
量超凡,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。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。
9柳下跖:一说原名展雄,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人,“跖”意为赤脚奴隶。先秦古籍
中被称为“盗跖”和“桀跖”。约公元前475年,柳下跖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,史称
柳下跖起义。《荀子》一书称颂柳下跖“名声若日月,与舜禹俱传而不息”。
10支离益:见《庄子·杂篇·列御寇第三十二》:“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,单千金之家,
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。”
11董梧:见《庄子·杂篇·徐无鬼第二十四》:“颜不疑归而师董梧,以锄其色,去乐辞显,
三年而国人称之。”
12柳下惠:柳下惠(公元前720年~公元前621年),本姓展,名获,字禽,鲁国人,
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。“柳下”是他的食邑,“惠”则是他的谥号,所以
后人称他“柳下惠”。据说他又字“季”,所以有时也称“柳下季”。他做过鲁国
大夫,后来隐遁,成为“逸民”。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,他
“坐怀不乱”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。《孟子》中说“柳下惠,圣之和者也”,
所以他也有“和圣”之称。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,《孟子》一书曾把柳下惠和
伯夷、伊尹、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,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,可以成为“百世
之师”。本来,柳下惠并非本小说年代的人物,也不是柳下跖的兄长,但民间对
柳下惠、柳下跖有很多传说,本小说依民间传说,不按史实。
13老子:道教信奉之教主,又称太上老君,道德天尊。原为春秋时思想家,道家学派创始
人。《史记》本传谓姓李名耳字伯阳,谥聃。楚国苦县(今河南鹿邑东)人。任周守藏室之
史,后辞官,应函谷关令尹喜之请,著《道德经》五千余言而去,莫知其所终。关于老子的
姓字,历来说法不一。《庄子》称他为老聃,把老子视为前辈,这是战国中晚期道家学派笔
下的老子。秦汉之际成书的《礼记》中《曾子问》篇也把老子视为与孔子同时代的知礼守礼
的长者。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大体上把老子描写为道家,其中搀入老莱子和太史儋两个名
字。也有学者认为可能“老”是老子的姓或氏,其名为聃,故称老聃。当今学术界不少人认为
老子其人可能生活于春秋末年。
14叔孙氏:春秋时鲁大夫孟孙氏、叔孙氏、季孙氏之一。鲁国三家权臣孟孙氏、叔孙氏、
季孙氏都是鲁桓公的后人,分别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、叔牙、季友的后裔,
被称为“三桓”。
15艾陵之战:公元前484年,吴王夫差攻齐,吴鲁联军败齐于艾陵,杀齐卿国书等人。齐
军十余万人惨败,损兵车八百余乘。
16寺人:即后世的太监。春秋时寺人一般服侍周王与诸侯,也有少量卿大夫使用寺人。
17陈完:敬仲,陈厉公之子,公元前672年,陈完为避祸逃到了齐国,被齐桓公封为“工
正”,赐采邑于田,此后便改称田氏,成为田氏始祖。田氏在齐国日渐势大,到公元前391
年,田和将齐康公迁于海上。公元前386年,周安王承认田氏为诸侯,田齐正式取代姜齐。
18公子骜:姜骜,即齐平公,公元前481~456年在位。
19公主:公主作为皇帝之女的特定称谓是在汉代,春秋战国之际,周王之女,一般称为“王
姬”,诸侯之女并无一定的称谓,姜齐国君之女,常称“某姜”,但未必是固定的称呼。作为
国君之女,国内必定有某种称谓,是否称“公主”并不确定。公元前417年,秦灵公以假冒
的“君主”(公主)嫁河伯,因此“君主”应该也是一种称谓方式。为便于读者理解,本小
说使用“公主”来称谓国君之女。
20悼公:姜阳生,谥齐悼公,公元前489~485年在位。公元前485年被田乞所杀。
21晏孺子:姜荼,齐景公少子,公元前490~489年在位。公元前490年,齐景公死,国夏、
高张以景公遗命立少子荼,将其它公子驱逐。次年田乞、鲍牧攻入公宫,击败国高二氏,国
夏、高张等出奔鲁国。田乞立公子阳生,是为齐悼公。姜荼被齐悼公所杀,谥晏孺子,又称
孺子荼。
22莱邑:今山东省莱阳市附近,原为古莱国。公元前567年,被齐国所灭。
23阳虎:又名阳货,鲁国人。作为季氏的家臣,阳虎一度掌握鲁国的实权,囚禁
了季氏,后来更欲杀掉“三桓”,事败而逃。阳虎貌似孔子,曾想召孔子仕官,
被孔子所拒。阳虎在鲁国失势后,先奔齐,被齐景公所囚禁,旋又逃走到晋,投
赵氏。
25盘儿:田盘,田恒之子,谥田襄子。公元前456年,田恒死后,田盘继承田氏,是为田
襄子。
26天子:春秋时对周王的尊称,这里指周敬王(公元前520年~476年在位)。
27端木赐:字贡,又称子贡,是孔子的得意门生。孔子曾称其为“瑚琏之器”。端木赐利口
巧辞,善于雄辩,且有干济才,办事通达。曾任鲁、卫两国之相。还善于经商之道,曾经经
商于曹、鲁两国之间,富致千金,为孔子弟子中首富。孔子名满天下,与端木赐的外交宣传
有很大关系。
28吴王夫差:吴国最后的国君,公元前496年~473年在位。公元前494年,在夫椒大败越
国,攻破越都,使越屈服。公元前486年,开邗沟,连接长江和淮水,开辟出一条通向宋、
鲁的水道,进逼中原。公元前484年,在艾陵与鲁国联军打败齐国。公元前482年,在黄池
大会诸侯,与晋争霸,适逢晋室内乱,夫差一度夺得霸主地位。连年的兴师动众,造成国力
空虚。越王勾践不忘会稽之耻,国力逐渐恢复。趁夫差率精锐赴黄池之会、只有太子与老弱
留守之机,越军乘虚而入,并杀死吴太子。夫差匆匆赶回与越议和。吴长期穷兵黩武,民力
凋敝,难以与越抗衡。公元前475年,越再次兴兵攻吴,公元前473年,吴国被越国所灭,
夫差自杀。关于夫差是谁的儿子,有两种说法:一说是吴王阖闾之子,一说是吴王阖闾之孙。
本小说采用第二种说法,即夫差为阖闾之孙。
29越王勾践:越国的君主,越王允常之子,公元前496~465年在位。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
496年被越军所败。阖闾受伤而死,其子夫差立志报仇。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。在夫椒与
吴兵发生激战,越兵大败。为了保存力量,勾践退兵至会稽山,用范蠡的计策,向吴称臣乞
和。勾践归国后,卧薪尝胆,时时不忘灭吴雪耻。他任用范蠡、文种等人,改革内政,休养
生息。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、国内空虚之机,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。夫差返
国后只得言和。勾践不断举兵伐吴。公元前473年,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,夫差自杀。吴亡。
随后,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,宋、郑、鲁、卫等国归附,并迁都琅琊(今山东胶南南),与
齐、晋诸侯会盟,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诸侯之伯。
30外臣:诸侯国卿大夫与其它国国君交谈时,自称为“外臣”,称自己国家的国君为“寡君”,
称自己国家的国君夫人为“寡小君”。
31伯嚭: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。父亲伯郄宛是楚国左尹,被楚令尹子常所杀,并株连全族,
伯嚭逃到吴国,投奔伍子胥,伍子胥将他推荐给吴王阖闾,被任为大夫。后来得到吴王夫差
宠信,屡有升迁,直至太宰辅。伯嚭好大喜功,贪财好色,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,内
残忠臣,害死忠臣伍子胥,外通敌国,保全失败后的越国,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
势的条件下,丧失有利时机,逐渐走向衰败。吴国灭亡后,伯嚭被越王勾践所杀。
32伍子胥:名员(音云),字子胥。好文习武,勇而多谋。春秋末期吴国大夫,军事家、谋
略家。原是楚国人。属今监利县。公元前522年,伍氏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,伍子胥
的父、兄为楚平王所杀,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,发誓必倾覆楚国,以报杀父兄之仇。入吴后,
知公子光有大志,乃助其刺杀吴王僚,夺取王位,得进用为“行人”(掌朝觐聘问之官),与谋
国政。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,奖农商以实仓廪,治城郭以设守备。又举荐深通兵法
的孙武为将,选练兵士,整军经武,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。公元前511年,根据伍子胥
之谋,吴军分为三部轮番击楚,以诱楚全军出战,彼出则归,彼归则出。此后数年间,吴军
连年扰楚,迫楚军被动应战,疲于奔命,实力大为削弱。公元前506年,伍子胥与孙武等佐
阖闾统领大军沿淮水西进,由楚防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大纵深战略突袭,直捣楚腹地,以灵
活机动的战法,击败楚军主力于柏举(今湖北麻城东北,一说今汉川北),并展开追击,长驱
攻入楚都郢(今荆沙江陵西北),终成破楚之功(见柏举之战)。攻破楚都后,楚昭王逃走,伍
子胥把仇人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,鞭尸300以报仇。由于楚国上下反对,秦国派军援楚,吴
王阖闾之弟夫概偷回吴国,自立为王,多种原因下,吴军退回吴国,击走夫概,夫概逃奔楚
国。阖闾死后,伍子胥立夫差为王,继事吴王夫差。公元前494年,吴、越夫椒之战,越惨
败几于亡国,夫差急于图霸中原,欲允越求和之时,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,又洞
察越王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,力谏不可养痈遗患,而应乘势灭越。夫差不纳,坐视越国自
大。公元前484年,及见夫差欲率大军攻齐,越王勾践率众朝贺,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
灭越,以除心腹之患,又遭夫差拒绝。伍子胥预知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,为了避祸,将儿子
伍封托付给齐国鲍氏,反遭太宰伯嚭诬陷,被吴王夫差赐死。死后仅十年,越灭吴,终应其
言。春秋末期吴国兴亡,伍子胥举足轻重。其治国用兵,以务实为旨,远见卓识,谋略不凡。
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兵书《伍子胥》十篇、图一卷,虽已亡失,当证伍子胥生前有其军事
著作。民间传说,伍子胥身高过丈,有拔山举鼎之力,死后与文种均为潮神。
33文种:字会,一作子禽,春秋末期楚之郢人,后定居越国。文种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
家、越王勾践的谋臣,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。灭吴后,自觉功
高,不听从范蠡劝告继续留下为臣,却被勾践不容,受赐剑自刎而死。民间传说,文种死后,
与伍子胥同为潮神。
34晋定公:姬午,晋国国君,公元前512~475年在位。
35鲍息:齐国贵族鲍氏之长,鲍叔牙之后,鲍牧之子。
36王孙:春秋时贵族不用原来的氏,常以王孙或公孙为氏。称王的诸侯国,一般用王孙,
如楚、吴、越等国;未称王的诸侯国,则以公孙为氏。氏与姓不同,不可理解为后世的姓。
譬如田恒,姓为陈,氏为田。
37干:步兵所用的盾牌,一般是长方形,下面略宽,故又称“长干”。春秋时中原各国无骑
兵,战国时骑兵所用的盾牌为圆形,才称为“盾”。后世将“干”和“盾”统称为盾牌。
38事见《列子·说符第八》:齐田氏祖于庭,食客千人。中坐有献鱼雁者,田氏视之,乃叹
曰:“天之于民厚矣!殖五谷,生鱼鸟以为之用。”众客和之如响。鲍氏之子年十二,预于次,
进曰:“不如君言。天地万物与我并生,类也。类无贵贱,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,迭相食;
非相为而生之。人取可食者而食之,岂天本为人生之?且蚊蚋肤,虎狼食肉,非天
本为蚊蚋生人、虎狼生肉者哉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