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添加到主屏幕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是一字韵,奴才与阿诺或可勉力一试。”
一字韵?那不就成打油诗了?
“好!那本宫也要写这一字之韵!”
年贵妃微笑地说。
我看了看她,在这一刻,确实有些史湘云神态啊。
这就是要与我们两个乡下来的斗诗了?然后向雍正爷展示她的诗情画意?
贵妃娘娘,不用比,阿诺真的甘拜下风啊。
年贵妃又说,
“本宫这就回去作画。会着宫人送于两位。但是这首一字韵,本宫却不是要与两位姑娘比拼。本宫从来不喜比拼,生平最怕的一件事,就是彼此之间要分个高低上下。”
停了一下,她又说。
“本宫是想,一人两句,由本宫来出韵,写于第一幅画之上。在三人之间轮流反复,合成这首一字之韵。以慰彼此思乡之情。不知阿诺和千语两位姑娘,意下如何?”
我看向千语,话说到这个份上,我们只能一起俯身拜谢。
看来,年贵妃有点像我儿时逼着我非要加入躲迷藏游戏的伙伴。
你不想玩吗?不行。今天你不想玩也得玩。
我知道,年贵妃是希望借此机会,向雍正爷展示她的才情与平易近人。
这样看来,我们不得不躬身入局了。
展示就展示吧,也不过是锦上添花。雍正爷还能更爱她一点么?
这时,年贵妃身旁静静守候在一旁的一位宫女说到,
“贵妃娘娘,出来的久了,您该回去歇息一下了。”
果然,连侍女都觉得,这位年贵妃实在是太没有架子了。
如此与奴才胡闹,成何体统?
下午时分,我在御书房的隔壁厅内,做我的手工编织。
一位内廷小官突然靠近我说。
“阿诺姑娘,贵妃娘娘嘱咐将此二幅画带予您。贵妃娘娘说,一共有好几幅,她边画边想,尚未完工。这里是第一幅和第二幅。请阿诺姑娘一阅。”
我闻言立起,恭敬地接过来。
第一张,小小的一副工笔细描。
烟雨江南,一个小小院落人家。院中画有一棵盛开的梨树。
年贵妃用簪花小楷在旁边写着道,“故土有梨树,逢春花若雪。淡淡似云来,皎皎如明月。”(小乐说:此处标点,是小乐加的。方便阅读。)
哈,这不就是看图说话么。好像我确实可以勉强一试啊。而且贵妃娘娘也许考虑到我确实文化程度不高,用词竟然如此浅显易懂!可以可以,这个情敌,挺有分寸。本来我还以为,我要立即就向雍正爷求助呢。看来我还能先拆几招再说。
小内官接着说,“贵妃娘娘说,等您在第二幅上题了句子,她再着奴才将新的书画送于千语姑娘题词。然后再送回到贵妃那里。由此循环往复,直到贵妃画好的最后一幅画。”
于是我展开第二幅画。
庭院之中,一对新人偎依在一起。地上放着一个摇篮,头顶梨果累累。
小内官催促道,“姑娘写了,奴才还要回去讨了贵妃娘娘的新画,传于千语姑娘。”
哦,原来年贵妃要比试的是急才,这个就确实有点难度了。
不管了,看图说话,编吧。我去旁边取了一只很小很短的硬毛笔,慢慢地一笔一划地写道,“一年新人入,玉蕊映红颜。隔年喜得子,青果树上结。”虽然没有年贵妃用词文雅,但是,我的存在,不正是为了衬托佳人的才情么?
小内官匆匆去了。
好像我还没织多少针呢。这小内官又来了。这回这位仁兄背着一个小小的画夹子了。
展开一看。千语的两句是,“母闻梨花香,子逐梨枝前。父摘青黄果,子食白梨甜。”
贵妃接的两句是,“三月又三月,一年复一年。梨树不见长,梨花常有约。”
于是,我打开年贵妃给我的下一副画,这是描述十几年后的景象了。夫妇二人神态见老,一位年轻人走出院门去。我看了不禁心中一动。
想了一会儿,我写道,“青年出远门,父母依树前。梨仍秋秋果,儿出梨不甜。”
片刻之后,小内官又回来了。可以啊,千语,小瞧你了。
千语写道,“又逢梨花开,青年还膝前。父母喜开笑,白发展新颜。”
贵妃接道,“数日儿又出,花淡雨如烟。花开花又落,人去梦不全。”
我看了这几句,开始觉得,这首打油诗怎么越写越悲伤了啊?我开始有点隐隐不安。
但是没法子,年贵妃的画就是这么画的啊。
我看着手中的画,也感觉有点伤感了。虽然伤感,我也只能这么按照贵妃图画所描,接着写下去啊。三人之间,开篇之前也没有合计过,不知道彼此心意,只能顺着前面最后一句随意接啊。
于是我写道,“父母望星月,儿行心未远。冬雪替夏蝉,年年复年年。”
千语也似乎越来越伤心,“梨花开满树,梨果落阶前。秋风舞黄叶,离人思故园。”
惨了,我本来还说要在诗中创造一个非常疼爱她的父母给她呢。
亲爱的贵妃娘娘,您还怀着龙嗣,我们写得这么伤感,真的不要紧吗?
雍正爷会不会怪罪我和千语啊?我突然开始担心起来。
我有些手抖,急切地打开年贵妃的那副画。只见上面写着,
“岁岁梨花似,时时盼相见。盼得儿郎归,一梦到乡田。”
最后这一句,一下子戳中了我的心,我的眼角骤然湿了起来。
最后一幅画已经在我手中。一个空空的院落,梨花照样盛开。与第一幅似乎只是复制。
我想了很久很久,不能结语。只好对小内官说,恳求宽限一天。
那一天晚上,我第一次不是想着雍正爷入睡的。醒来以后,发现泪水已经将我的枕巾湿透。
我将梦中浮现于心的句子,小心地誊写到了最后那副画上。
“不见故人影,盈盈花不言。待到海棠红,再颂梨花雪。”